省作協召開黨紀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兒童文學——《紫云英合唱團》新書分享會在浙舉辦
關于開展浙江文學榜(2021-2023)申報工作的通知 2024年09月25日
關于2024年度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發展工作的通知 2024年09月13日
浙江省作家協會2023年部門決算 2024年08月26日
省作協2023年度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業款項信息公開公示 2024年04月09日
蘇滄桑是原名,卻像個天然的筆名,似乎天生就要以寫作為生。而為她起名字的父母,父親是中學數學教師,會小提琴鋼琴胡琴還會國畫,母親則最愛讀《紅樓夢》。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蘇滄桑從小就癡迷上了中國的文字之美。蘇滄桑三十歲那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銀杏葉的歌唱》,莫言先生為她寫的后序中,第一句話就是“一個溫馨如玉的江南女子,有著這樣一個遒勁蒼老的名字,便產生了一種很有意思的反差。”正是這個江南女子,她更喜歡大漠的蒼茫、草原的遼闊、大海的無際。她去草原養蜂,去戲班演戲,...
文/余華 毛尖2023年3月26日上午,華東師范大學主辦了“現實與傳奇:王安憶余華對談”活動。下午,余華作品研討會在學校辦公樓小禮堂召開,會議最后,華東師范大學遠讀批評中心的毛尖教授代表在線的百萬網友采訪了余華。
文/鐘求是 羅建森記 者:鐘老師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契機,讓您產生了創作短篇小說《地上的天空》的想法?鐘求是:這篇小說并沒有什么稀奇的誕生記。我平時有個習慣,喜歡在文字閱讀、與朋友聊天、聽音樂等過程中,把有意思的事記下來,用幾個字或一句話記在筆記本上。這篇小說的核,就來自于筆記本上七八年前的一句記錄。在經過許多日子后,這個有意思的事兒與我的某種創作思考相遇,結合在了一起。這是此小說的緣起。
文/小飯麥家是得到文學界和市場雙重認可的作家,既有茅盾文學獎的載譽,也有300萬銷量的暢銷書傍身。這樣的作家,從世俗層面來看,成功二字??墒窃谌魏蔚胤轿覀儙缀蹩床坏禁溂蚁壬髀冻鲞@種“勝利者”的姿態。用麥家先生自己的話來說,“我一直很小心地生活,心懷善意和恐懼,這既是我的本性,也是我的理性。
文/吳波最近,艾偉憑借中篇小說《過往》獲頒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他的最新長篇小說《鏡中》在上市后亦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艾偉現任浙江作家協會主席,為中國60后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風和日麗》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該劇在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等臺聯播時,一度達全國衛視黃金時段收視第一。
文/余華 張英認識余華幾十年了。我們是君子之交,余華一發表新作,我就會認真閱讀,然后見面,再聊聊。到北京后,我在南海出版公司就職。某個下午,我和袁杰偉、楊雯代表出版方和余華在北京方莊購物中心吃了頓飯。這頓飯,主要是袁杰偉想約余華正在寫的新長篇。余華寫作進度非常慢,沒給我們明確答復。為獲得新作的出版權,1998年,南海出版公司再版了《活著》。沒想到,南海版《活著》成了暢銷書。
文/李英俊編者按:“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是浙江文學院推介文學新人的重要舉措。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9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池上,1985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先后在《收獲》《十月》《鐘山》《作家》《江南》《山花》《西湖》等刊物發表小說若干。獲首屆“山花小說雙年獎新人獎”、第六屆“西湖·中國新銳文學獎”。
文/李菁編者按:“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是浙江文學院推介文學新人的重要舉措。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9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草白,198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在《人民文學》《十月》《作家》《天涯》《山花》等刊物發表文學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照見》,散文集《童年不會消失》《少女與永生》等。
文/劉雅編者按:“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是浙江文學院推介文學新人的重要舉措。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9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2010年,徐海蛟度過了漫長的抽屜文學嘗試階段以及報紙副刊寫作階段之后,一篇2萬字專輯《徐海蛟創作的多樣性》在《文學港》刊發。
劉鵬波編者按:“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是浙江文學院推介文學新人的重要舉措。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9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林曉哲:男,1980年生,浙江樂清人,作品散見于《收獲》《江南》《天涯》《山花》《青年文學》《思南文學選刊》《中篇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刊物,曾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
文/葉 煒 杜 佳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學院視野中的寫作品格與價值追求在當下眾多寫作者中,經受過完整學術訓練的高校教師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職業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某種意義上解放了身心,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從事寫作,閱讀、授業、鑒評等職業屬性也為他們行走在創作的現場創造了條件。教師、學者、作家的復合身份令這一寫作群體的實踐總體上呈現出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
楊怡芬 洪治綱 蕭耳 《離觴》 主題:大時代洪流中女性的獨立和哀愁——《離觴》新書分享會 時間:2021年11月13日 地點:杭州·純真年代書吧 嘉賓:楊怡芬作家,《離觴》作者 洪治綱評論家,杭師大人文學院院長 主持:蕭耳作家,資深媒體人 正面書寫特殊歷史時期 大時代的長篇力作 蕭耳:今天讀書會的主題是“大時代洪流中女性的獨立和哀愁”。
文/曹國維 王琳今年適逢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兩百周年,我們就“文學紀念碑”中《罪與罰》(學術評論版),聯系翻譯家曹國維老師,聊聊他在翻譯《罪與罰》時,如何反復修改譯文,使中譯文更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語言風格,他又在《罪與罰》中傳達怎樣的思想。另外,我們也和曹老師聊起他翻譯的《大師與瑪格麗特》這本書,談及布爾加科夫是否承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寫作傳統等內容。
楊方,出生于新疆,寫詩歌,也寫小說。小說入選《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中篇小說月報》,《中國年度中篇小說精選》。獲《北京文學》雙年度優秀作品獎,《詩刊》青年詩人獎,第十屆華文青年詩人獎,第二屆揚子江詩學獎,浙江優秀青年作品獎,首都師范大學2013—2014年駐校詩人。長篇歷史小說《江南煙華錄》被改編成電影《大明監察御史》。
文/蔣離子蔣離子,原名蔣達理,民盟盟員,中國作協會員,浙江省青聯委員、浙江省網絡作協理事、麗水市作協副主席、網絡作協主席,獲第二屆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主要作品《婚迷不醒》《糖婚》《老媽有喜》《聽見你沉默》等,《糖婚》《老媽有喜》等連續兩度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協聯合推優,連續兩度獲中國十大數字閱讀作品,獲網絡文學雙年獎、網絡文學金鍵盤獎等。
文/路艷霞麥家長篇小說《人生海?!吩趩柺啦坏絻赡甑臅r間內,近日銷量突破200萬冊,堪稱近年來純文學作品暢銷神話之一。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麥家盤點創作《人生海海》給他帶來的寫作資產、人生資產,坦率而真誠。
文/夏斌不管到沒到35歲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得注重學習解放周末:五四青年節剛剛過去,“35歲現象”又一次引起關注。您當時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建議?蔣勝男:今年我一共提了8條建議,包括對離婚搶奪子女行為明確司法解釋的建議,關于明確非法代孕相關組織者、從業者入刑的建議,嚴格落實編劇署名權及名次權的建議,關于加強涉僑高等教育的建議,等等。
文/舒晉瑜黃詠梅10歲發表詩歌,17歲出版詩集,70后作家黃詠梅的創作時間已經有三十余年。我甚至能想象到她在回答我問題時,圓圓的臉龐浮起的笑意,酒窩里裝著溫和的親密。熟悉黃詠梅,不是因為詩歌,也不是她近年來風生水起的小說,而是當年流行一時的“小女人”散文。我關注這位同時代的同行,那時,她還是南方一家媒體的記者,散文清新雋永,很得我心。
文/顧學文糕點,腌貨,干果,海味;窗欞,燈籠,招牌,算盤。泛著光澤的舊物之下,是我們曾以為牢固的生活。一部《南貨店》,說盡時代巨變下江南百姓的生活命運。用豐饒的生活細節,緩緩帶出時代針腳,是張忌的慣用“伎倆”。這位“長相忠厚但寫起來很狡詐”的“70后”作家,直言當下文學創作的最大問題在于“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看不見“生活在哪里”。
記者 羅昕 近年,溫州籍作家哲貴將目光觸及溫州市蒼南縣下的一個古鎮——金鄉?! 〗疣l建制于明洪武二十年,是當時朝廷派信國公湯和籌建的全國五十九座抗倭衛城之一,與天津衛、威海衛并立,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只恒文管平潮為《中國青年作家報》題詞。一位工科學霸,是怎樣變成知名網絡文學作家的?掃碼看管平潮的仙俠江湖。管平潮,本名張鳳翔,中國仙俠代表作家,知名暢銷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杭州市作協理事。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現定居杭州。代表作:《仙劍奇俠傳》、《血歌行》、《仙劍問情》、《九州牧云錄》、《大話西游》等。
文/趙衛峰榮榮無疑是江南水鄉滋養出來的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她很高興自己一直生活在南方,大多數時光被南方溫和的一面撫慰著,讓她對南方有種深深的依戀。榮榮認為,正是這份依戀,讓生活充滿了無數的小詩意,“生活多苦難,也多凡俗的瑣碎,而詩歌就是那些輕的美好的物質,是向上的,有翅膀的。”榮榮,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寧波市作協主席,《文學港》雜志主編。
06
23
04
02
11
09
26
3322
445
97
50
654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樟壽,號豫山,后改名為周樹人,改字樟壽,號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魯迅出身于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十歲喪父。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其時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徐遲(1914-1996),浙江湖州人,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報告文學作家。為中國報告文學的發展作出杰出貢獻。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等。
郁達夫(1896-1945),浙江杭州富陽人,著名作家、詩人,“創造社”主將之一,開現代小說創作抒情、寫意之風,首創“自敘傳”小說抒情浪漫藝術樣式,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主要作品有《沉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福,后改名趙平復,浙江寧波寧海人,現代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代表作有《為奴隸的母親》《二月》等。
陳學昭(1906-1991),浙江嘉興海寧人,著名作家。擅長用客觀寫實和自傳體的形式,描寫知識分子和農村生活,是浙江當代文學的重要開拓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著名詩人。他主張詩歌創作是“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用象征手法將現代知識分子苦于找不到出路,但又不甘自我沉淪的心境,展現得淋漓盡致,主要詩作有《雨巷》等。
顧錫東(1924-2003),浙江嘉興嘉善人,著名劇作家。是浙江劇作界的領軍人物,“浙派越劇”的引領者。
林淡秋(1906-1981),浙江臺州三門人,現代作家、翻譯,曾翻譯《布羅斯基》《列寧在一九一八》《西行漫記》等,主要作品有《黑暗與光明》等。
穆旦(1918-1977),浙江嘉興海寧人,出生于天津,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最具代表性詩人。他將西方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極具寓言性、思辨性和多元性,詩作入選1948年倫敦出版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
汪靜之(1902-1996),祖籍安徽宣城績溪人,長期生活、工作在浙江,現代詩人。與潘漠華、應修人、馮雪峰創立湖畔詩社,代表作有《蕙的風》等。
徐志摩(1896-1931),浙江嘉興海寧人,著名詩人、散文家,是貫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要人物,也是“新格律詩”最有代表性詩人之一。他主張詩歌內容與形式美的統一,在中國新詩史上享有盛譽,主要作品有《再別康橋》等。
馮雪峰(1903-1976),浙江金華義烏人,現代詩人、寓言作家、文藝理論家、魯迅研究專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始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盧代之死》,《雪峰的詩》,《雪峰寓言》等。
林斤瀾(1923-2009),浙江溫州人,著名作家。擅長短篇小說寫作,被譽為“短篇圣手”。
浙江文學館是浙江文化新地標—之江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地上七層、地下兩層)。目前是國內除了中國現代文學館(2.5萬平方米)之外規模最大的單體文學館建筑。浙江文學館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展示浙江文學成就、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積極開展專業交流、致力文學通識教育,從而打造成為聯系作家、服務大眾的活態文學綜合體。在中國作協指導下,浙江文學館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簽訂了框架協議,由雙方共同建設的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已正式落戶浙江文學館。
《帶閣樓的房子》是青年作家高上興的首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拱卒》《七月在野》《收月光的人》等近年創作的十五篇小說。一只刺猬為何刺痛了年輕的戀人?早餐店老板的邀約里藏著什么秘密?一對冤家對頭如何在時光里和解?……作者以獨到的視角、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鮮明的現實憂思,開闊的文本空間,傳達了世事的變與不變,構筑了簡潔悠遠的小說世界。
這是一部關于時間、孤獨和生命的作品。以“聲音”為載體,以“海島”為空間原點,以“節氣”為時間節點,以“情感”為媒介,以“人生”為指向,蘇滄桑用55篇散文將中國南方的風物人情與作者記憶深處最刻骨銘心的聲音、生命片段相結合,構建了一個心靈時空。
《隱語》的故事流動著道法自然的空靈之氣與天真果敢的少年真氣,營造了一個自在而寬闊的世界。薛朝偉的書寫正是從生活的細微切口進入,通過他虛實參半、亦真亦假的文字世界,敘述小人物的青春困厄,書寫一段段風聲鶴唳卻又氣定神閑的人生。
“對于一個社會實體,經濟是其肉身,文化是其風骨?!遍L篇紀實文學作品《走遠路的人》以寧波企業家為采訪對象的紀實文學作品中,以人物群像的展示方式,還原了寧波企業家群體與時代同行的艱辛創業歷程。
長篇報告文學《逐夢遠洋》,以浙江舟山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定海遠洋漁業小鎮為背景,系統描繪了中國最大漁場——舟山漁場古今興衰歷程,演繹從“人定勝天”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變化軌跡,生動講述海洋生態文明的浙江故事、中國故事。作為一部史詩般反映浙江漁業走向深藍壯闊歷程的作品,《逐夢遠洋》生動展現中國現代遠洋漁業崛起之路與海洋生態文明之思,作品的出版具有特殊意義。
《浙里風》緊扣“千萬工程”,書寫怎樣高質量發展,鄉村怎樣振興以及怎樣解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老百姓之間的差距。張國云致力于通過文學創作,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浙江實踐和成果,以文學之筆展現有浙江標識度的創新創造之舉,回應“時代之問”。
2500多年歷史、2700余公里,一條大運河,一部中國漕運文明史。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特級教師沈小玲捧出新作《運河2500年》,從春秋時期開鑿邗溝講起,與2500年奔流不息的運河水一起綿延至當下,在歷史與文字中,追溯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無雨燒茶》通過對浙南老城的描繪,展現了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地方。老宅、老巷、舊書店……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它讓我們看到了那些時光深處里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氣息,也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堅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一個浪蕩子獲取生命中的友情,古董商的懺悔錄,于救人中自救的沙漠引路人,為帶遠嫁姐姐回家的男孩不惜踏上險象環生的異鄉之旅……青年作家草白最新短篇小說集《沙漠引路人》在平凡生活的邊界之外,借助一些富有戲劇性的事件,著力向內探求,試圖重新連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拾每個人的內心與靈魂。
在長篇報告文學《群山回響》中,作者李英將視線聚焦在浙江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書寫鄉村振興的實踐和變革,書寫當代農民的期盼和夢想,書寫不斷迭代升級的“千萬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引領鄉村走向美麗、共富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果實,以“浙江之窗”彰顯“中國之治”“中國之美”。
《化蝶》以信河街越劇團為背景,圍繞新團長劍湫將《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為喜劇,讓“哭墳”變成“私奔”以期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的歷程,展現了梅如煙與杜文燈、劍湫與肖曉紅兩代生旦和戲迷尤家興的愛恨情仇。
《淬煉:中國稀土科學家創新報國紀實》,是中國文學界第一部稀土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以中國稀土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史為背景,敘寫了中國稀土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世界第一稀土強國的時代傳奇,彰顯了一代代稀土科學家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為民造福的家國情懷,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更體現了其高尚的價值導向和史詩般的品格追求。
《荻港村》以百歲老人的敘述而展開,但實際上作者是講敘了一個村莊的百年,并非一個老人的百年,細微末節地描敘了圍繞百歲老人而展開的人物在轉型期間的心路歷程和矛盾所在。這部小說在穿越歷史的敘述中,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質感,是一部有著民族精神的長篇小說力作。
“提籃”在義烏話里,是手提竹籃沿街叫賣之意,提籃女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螞蟻軍團”。草根市場是提籃女王巧兒茁壯成長的搖籃,提籃叫賣的謀生手段早已融入義烏人的血液中……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一群鄉村留守兒童在程小雨老師的帶領下,組建了“紫云英合唱團”,用音樂治愈童年、溫暖童心的感人故事。作品著重塑造了幾個孩子的形象:毛豆、陳大力、黃小靈、趙吉羊等一些合唱團里的孩子,每一個熱愛唱歌的孩子背后都有著各自的故事,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音樂讓他們成為了一個集體,唱歌不僅成了他們的愛好,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他們心靈的吟唱。
《良渚王》對文明的起源做了合情合理的想象、追溯與推演,從刀耕火種到走出叢林,從海上求生到寄居良渚,從巫王合一到人神分野,這些情節描摹出人類在蒙昧初開時的生存現場。
《人生海海》講述了一個人在時代中穿行纏斗的一生,離奇的故事里藏著讓人嘆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文城》中,故事背景設定在余華之前的作品少有著墨的時代,上溯至《活著》之前那個 荒蠻殘酷的時代:清末民初,展現了從北至南廣闊的地理空間。綿延的時空、紛雜的人物群像,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共同構成了一幅蕩氣回腸的時代畫卷。
小說書寫了生命的堅韌與脆弱,人世的無常與日常生活的恒久力量,愛的不由自主和狠的最終釋懷。艾偉在文本中設置了多重鏡像,當下與歷史、自我與他人、光與暗、生與死、靈與肉,相互映照,亦真亦幻。于是這個發生在本書中的故事,成了我們所有人的故事。
杭州西子湖畔忘憂茶莊的杭氏家族世代以龍井茶為業。從1945年抗戰勝利至1964年冬,近二十年時間,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江南風景亦幾度變遷,杭氏家族第三代茶人杭嘉和與弟弟杭嘉平也由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杭嘉和一肩挑起了傳承茶業與守護家人的責任,在他的經營和改革下,杭茶不僅實現了機械制茶,還走向了世界,蜚聲海外。與此同時,革命者杭嘉平則在風雨歲月中時而勇立潮頭時而隱身幕后,與信仰一往無前、九死一生……
本書是慶祝建黨百年重點選題,國內首部系統全面考證《共產黨宣言》的報告文學,是一部厚植于黨史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本書以報告文學手法,從小角度縱深切入,追根溯源,從馬克思、恩格斯著述《共產黨宣言》,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過程,再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牢牢把握翻譯 《共產黨宣言》 這條主線,刻畫二十世紀初知識分子中的“望道們”,以及在《共產黨宣言》傳播過程中,對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的影響和帶給中國革命的意義。